每个人生活中,都有一些难以接受却又确实存在的部分,和处理“我与他人”“我与世界”的关系相比,处理“我和我”的关系更为内核。和自己和解,就是处理“我和我”关系中的重要一环。
哪个时刻,你与自己和解了?
@大风吹去
26岁之前,我一直觉得自己是“差一点人”。
差一点考上重点中学,差一点去了重点大学,差一点和喜欢的人在一起,差一点拿到大公司的录取通知……我的人生,一次次和“成功”擦肩而过,好像总是差一点。
这真的太让人沮丧了,特别是,我明明已经那么努力了。
这种差一点的人生常常让我有一种较为悲哀的心情,虽然生活在继续,但我在内心深处始终隐隐地怨恨着自己。
似乎是很偶然的一天,我晚饭后在楼下散步,小区的荷花开了,晚风温柔地吹着,我感到一种突然的幸福,我试着回想我过往的人生,突然觉得那些差一点其实都“挺好的”:
因为没有上重点中学,我的中学生活没有被学业过分地挤压,保留了一些我至今仍在享受的爱好;虽然没有去重点大学,但在那所普通大学里遇到了现在最好的朋友;那场未竟的恋爱虽然遗憾,但会永远是最美好的记忆;现在这份工作没有大公司的光环,但加班很少,时间自由,其实挺适合自己的……
一定要说,那就是我和自己和解的重大时刻,尽管这个时刻看上去那么普通。我突然发现,人生不是一定要怎么样的,不是一定要去哪里和什么人在一起,不是一定要比别人厉害,我可以错过,可以落败,可以普通地、尽我所能地活着。
@芝芝
在女孩们最在意外貌的青春期,我的体重飙升到人生的峰值,与旺盛的胃口相伴的,是极致的羞赧和自卑。我不敢在那些青春靓丽的女孩面前抬头,总觉得她们看我的眼光意味不明。
后来,体重减了不少,但自卑感却延续了下来,我总觉得自己不够漂亮,习惯挑剔自己,习惯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。
与此同时,为了弥补这种外貌上的自卑感,我在工作时以一种近乎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,我努力做到最好,事事追求完美,可还是很难让自己满意,最后的结果就是,我既焦虑又拧巴。
可能是因为实在太累了,我终于决定接受自己真正的样子,不再自己和自己打架:我从纠结于外貌上那些“瑕疵”,转而去寻找适合自己风格的妆容和服饰;我仍在工作上尽心尽力,但不再用结果苛求自己;我依旧欣赏他人的精致和美丽,但不再嫉妒和焦虑……
跳出了完美的“模子”后,我发现自己不可思议地从容了起来,这种从容随之带来自信,自信铸成自我,最终吸引到了那个越过外表真正欣赏我的人。
我终于明白,人不是因为完美而被爱,人是因为成为了自己而被爱。
@何钦
我人生中几个重要的与自己和解的时刻,都伴随着同样一种心情:承认自己的“无能”。
举个例子,我一度觉得自己会成为一名作家,真正意义上的作家,这个愿望强烈地搅扰着我,让我兴奋,也让我对正在做着的本职工作有些不屑和敷衍。我想着自己终有一天,会辞职奔向自己的“月亮”。
五年后,我终于承认了自己的“无能”——我只会写几个平庸的文字而已,根本算不上什么天分,我大概率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作家。
刚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时的那种痛苦,简直无法言喻,因为那是要放手我长久以来想要的东西。可奇怪的是,这种阵痛过后,我感到了一种彻底的轻松,我终于不用在现实生活和遥远幻梦中挣扎,我终于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“生活本身”而非“生活的意义”上了。
我说的,绝不是一个放弃梦想的故事,也绝不是一个无奈妥协的故事,而是和一样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握手言和的故事。我仍然喜欢写作,只是不再一定要以什么身份去写了。
有时候,在人生的某些事情上,无论我们多热爱,也必须承认自己的无能。这,也是一种和解。
人生的复杂,命运的深沉,个体的差异,都给予我们太多需要和解的命题。所谓和解,当然不是自弃, 不是一句颓丧的“算了,就这样吧”,而是真正地理解和接纳自己的轨道,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去生活,去收获。
有一段话这样说:
我吃东西越来越清淡,对待人情世故越来越宽容,不乱发脾气也学会了忍让,慢慢地有了一颗成长的心。也开始害怕听到任何与病痛有关的事,最大的心愿变成了全家人身体健康。相比一两年前迫不及待要去看远方的心,现在的我更喜欢花时间在温柔的灯光下和妈妈一起吃完一餐饭。
你可以说这是成长,但成长就伴随着和解。
生活不可避免有许多遗憾,但当我们真正了解和接纳自己后,做出的决定和判断才较有意义,也较使人不后悔,内心的充盈和满足便在一个个这样“有意义”和“不后悔”中建立了起来。